一段时间贝格富,关于9月起“不缴社保”约定一律无效的消息,激起层层波澜。
一些小餐饮店,反响最大,他们认为,老板自己都没有社保,店铺朝不保夕,还怎么给员工社保呢?非要给员工社保,也就从工资中扣。
员工也不乐意了,自己一个月就两三千,扣了社保之后,不是剩下一千多,这日子还怎么过啊。
一些自媒体,亮出了奇葩言论:“不是我们需要社保,是社保需要我们。”
把社保的话题,引导到了一个方向——现在的老人,退休金那么高,就坐等年轻人缴纳社保,让他们享福呢?
社会上的论断,不是完全没有道理,但是过于狭隘,没有从大局,从人生百年,家庭百年大计来观察。
为什么要缴社保,以下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。
图片
01
小说《日瓦戈医生》中,马尔克尔、日瓦戈是很好的朋友。
他们一起经历战乱时代,马尔克尔是军人,守护一方平安;日瓦戈是医生,总能在马尔克尔受伤的时候,及时进行救治。
战乱过去了,他们非常欣慰,还一起到一个小镇上,准备度过祥和的晚年生活。
过了半年,他们的朋友情,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马尔克尔到日瓦戈家的井里打水,或者登门拜访,想一起喝杯茶,日瓦戈很不高兴,还做出驱赶的行为。
为什么出生入死的好朋友,都疏远了?
人们经过分析,发现一个事实:马尔克尔是军人,因此他的晚年,仍旧有保障;日瓦戈是民间的医生,在小镇上无法行医,也没有保障。
说简单一点,马尔克尔晚年不愁,生活有尊严,有底气;日瓦戈生计发愁,没有底气,只有脾气。
有句俗语:“少年福不是福,老来福才是福。”
人与人的差距,在中年的时候,少年的时候,是看不到的。反正大家都孔武有力,能够干活贝格富,赚钱。
自己身体健康的时候,到处打工,如果不要社保的话,收入会多一点。那些有社保的人,可能收入少一些。
但是到六十岁之后,情况就不一样了。身体不允许一个人持续性干活,生活来源没有了。反过来,那些中年有社保,收入不太高的,有了持续性的收入,不干活也很幸福。
缴社保,其实是人生的“复利定律”——持续在一件事上下功夫,收益会如滚雪球一样增加。
社保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,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很多人缴纳社保十几二十年,三十四十年,总额达到了二三十万,都不是一次性就搞好了。
通过中年的积累,到了晚年,就开始回报自己了。
无法得到“复利”的老人,只能花自己手里的积累,难免是坐吃山空。看着积累没有了,能不暴躁吗?老人在社交中,也显得低人一等。
你看看老年人的同学聚会,退休和不退休的人,状态就是不一样。
图片
02
没有社保的老人,要么是存款养老,要么是房租养老,要么是养儿防老。
第一种方式,如果遇到通货膨胀,就很糟糕了。存款几十万,可能不够花;存款几千万,不是凡人可以做到的。
第二种方式,这房子有好几套,也是很难的,除非是城里的拆迁户之类。
第三种方式,是很多老人在用的。但真的不好用。子女每个月定期给老人一笔钱,这导致子女活得很累,牢骚满腹。有的子女,自己都吃不饱,谁都管不了。
稻盛和夫说了一句话:“没有人会去帮助一个毫无价值的人,你必须好好经营自己,就算跌入谷底,也要与人交换筹码。”
就是自己的家庭里,几代人的交往,也逃不过“价值交换”。
有退休金的老人,和没有退休金的老人,去子女家带娃,子女的欢迎程度是不一样的。
老人走不动的时候,子女是否孝顺,和老人是否有退休金,有直接的关联。
老人什么都自己有,子女只要安排一下,让老人去住院,就医,给老人结账,这子女就乐意干。老人啥都没有,要子女掏钱去结账,恐怕会支支吾吾。
多子女家庭,老人指望子女给钱养老,更难。一个父亲可以养活九个儿子,九个儿子养不活一个父亲,古训就是这样的。
我们再看婆媳关系、岳父母和女婿的关系。老人隔三差五给儿媳女婿买点什么,他们就很开心。
老人去女婿儿媳的父母家,自己带着礼物,就很受欢迎。也让儿媳女婿有面子。
人与人很多关系,靠“哄一哄”。而哄的根本,就是花钱,给好处。
老人和孙辈的关系,就更要哄一哄了。
退休的老人,给孙辈的东西,是大大方方的。甚至给孙辈学习费用。这隔代亲,真的亲。
没有退休的老人,给孙辈买什么,抠抠搜搜的。甚至有的老人,买了东西之后,向子女讨要钱,不能亏本,导致儿媳火冒三丈。
别不相信,家人也很现实了,对老人们,难免会嫌贫爱富。
图片
03
人活一辈子,其实是人和社会在互动,人和家庭在互动。
在社会上,跟上风口,就可以抢占先机,让自己获取社会的利益。政策来了,你不要,你回避。等政策过了,或者不适合你了,再去追回来,不可能的。
在家庭里,跟上家庭的变化,亲情的改变,不要以为自己活在封建时代。
一个一辈子都有价值的人,生活有底气,社交有筹码,亲人有真爱,独处也自由。
记住了,今天是社保需要你,明天是你需要社保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贝格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